沃尔沃上海宣布推出新品EC200B

2011-09-20 | 发布者:张凤玲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借新任总裁首次亮相中国之际,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5月17日在上海宣布推出新品——F系列铰接式卡车、G系列轮式装载机和为中国市场量身定...

  借新任总裁首次亮相中国之际,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5月17日在上海宣布推出新品——F系列铰接式卡车、G系列轮式装载机和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的履带式挖掘机EC200B。

  除了在中国市场亮相新品,沃尔沃同时用最新统计数字表明,今年第一季度沃尔沃建筑设备全球市场增长51%,是该公司史上最好的一季度。其中中国市场居首位,营业利润率达到10.8%,“也是一个创记录的纪录”。

  似乎是为了佐证这一优良业绩的意义,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原总裁升任沃尔沃集团公司总裁,新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由现年42岁的帕特·奥尼接任。

  中国及亚洲为主增市场

  在沃尔沃建筑设备工作了14年的帕特·奥尼先生,此前任公司财务总监。他非常高兴地表示,这是沃尔沃公司自2009年以来“终于出现的业务反弹”。

  根据介绍,沃尔沃集团包括四大品牌卡车及客车业务,除此之外即为建筑设备。中国市场还包括了宇航业务、金融服务以及其他。建筑设备公司对全集团销售额的贡献是20%。

  帕特·奥尼分析认为,中国市场的基数以及在过去3年间的增速,都非常显眼,而且自金融危机过后,恢复增长的势头也很强。中国的市场需求非常大,因此,他预测2011年中国市场同比增长将达到20%~30%左右。与此同时,沃尔沃对世界市场相关预测全部提高:欧洲市场从5%~15%提高到10%~20%,北美市场从20%~30%提高至25%~30%,而中国市场从5%~15%提高到20%~30%,南美为5%~15%。2011年一季度,沃尔沃建筑设备在欧洲及北美推出了50多种新型产品。

  帕特·奥尼强调了近日在上海推出的几款新产品,是沃尔沃全球推出的同步技术产品,其中还包括一些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研制的产品,以表明中国及亚洲市场对沃尔沃建筑设备的重要意义。他表示,沃尔沃公司将延续以往的对华业务政策,继续致力于在亚洲各项业务的发展,并努力开拓更大的业务群。

  但有市场消息称,2011年4、5月份中国装载机、挖掘机等部分工程机械市场上演高台跳水,装载机较同期下滑明显,环比跌幅更是超过40%,仅4月份即减少了一万多台的销量。挖掘机销量亦有下降趋势。一些主要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已倍感市场压力并在以往最好的销售旺季的5月份纷纷调整销售指标。因此,此次沃尔沃的高调预期,不知是否能够带来新的市场变化?

  据悉,本次沃尔沃新总裁的上海亮相,是其全球范围内的大型媒体见面会第一站,强调了沃尔沃对华市场的重视。

  无所不在的隐形主角

  称自己为“新官上任”的帕特·奥尼开场即表示,“我们所使用的策略是双品牌策略,也就是既有沃尔沃品牌,同时也有我们所投资的山东临工品牌”。或许是受到这位新总裁的影响,在本次新闻发布会上,所有到场发言者或提问者,几乎全部提到了“山东临工”这样一个特定名词,使得没有到场的山东临工,成为会议无所不在的一个隐形主角。

  这似乎暗示了中国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证实了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与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沃尔沃的公开资料说:如果将装载机和挖掘机放在一起的话,沃尔沃双品牌2011年第一季度在中国销售排名第一。

  非常看好中国市场的沃尔沃表示,对未来中国的持续投资将主要用在扩大生产产能和提高开发适合当地市场产品的能力上,包括针对产品设计和开发而在济南设立的技术中心的投资,以及为扩大产能对山东临工临沂工厂的投资,上海挖掘机厂的投资等,总计1.48亿美元。

  此外,沃尔沃扩大在华经销商网络的计划也将随之执行。针对人们疑问的山东临工的营销渠道是否会被借用、临工的经销商建设和发展是否会得到新的调整等问题,帕特·奥尼表示,山东临工产品与沃尔沃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和分销网络进行推广与销售。他反复强调,“双品牌战略(指沃尔沃和山东临工品牌)是我们独特的优势,使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更多客户群体的需求,我们将坚持这一战略。”

  业内人士表示,中国本土企业相比外资企业的最大优势之一就是渠道,销售渠道几乎是规模经济的看家法宝。实践证明,以规模论短长的企业竞争,在中国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渠道建设曾是很多外资品牌最不易攻克的难题,水土不服是为通病。以很多知名品牌的在华历程来看,概莫能外。

  相关资料显示,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主营业务涉及广泛,应用于众多领域,包括通用建筑即轮式和履带式挖掘机、装裁机、卡车及各类小型建筑设备,还有一大类便是路面设备,其中包括全球著名的顶尖品牌——英格索兰及其旗下的德国ABG等系列产品。但在本次总裁见面会提供的翔实而充裕的资料中,这些均没有获得过介绍。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