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雷克斯:在中国构建未来

2011-11-04 | 发布者: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近日,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特雷克斯集团组织旗下机械设备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及工业车辆展览...

  近日,全球工程机械巨头特雷克斯集团组织旗下机械设备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矿山机械及工业车辆展览与技术交流会。


  特雷克斯中国构建未来


  经过8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传统与新兴市场的成功开拓,特雷克斯已经成为一家全球化的跨国企业。目前,特雷克斯的生产基地遍及北美、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并将不断拓宽其全球业务,并对发展中市场,如中国等地区倾注更多的关注。特雷克斯的长期目标是营业收入中的三分之一来自美洲,三分之一来自欧洲,三分之一来自以亚洲为主的世界其他地区。


  在中国,自1988年特雷克斯建立第一家合资工厂开始,特雷克斯已在内蒙古、山东、江苏、福建,四川等地设立了5家合资工厂和1家独资工厂。2011年3月8日,特雷克斯拓能(山东)重机制造有限公司新工厂举行了揭牌仪式,3月9日,生产高空作业平台的特雷克斯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又举行了盛大的开业典礼。2011年,特雷克斯又以约10亿欧元(合13.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德国德马格工业及港口起重机公司(DEMAG Cranes AG),这次成功收购是对特雷克斯现有业务的强力补充。这一新的组合在欧洲和新兴市场,尤其是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将大大充实特雷克斯在中国的产品线,进一步完善生产布局,成为从大型港口起重机、履带式起重机到中小型汽车起重机的全方位成套解决方案供应商。


  2011年,特雷克斯提出了三大战略,并将在整个公司长期贯彻下去,其中包括:


  一、建立一个以客户为核心的特雷克斯商业系统(TBS),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客户响应。


  二、继续发展产品平台,未来将发展重点放在四个产品平台上:高空作业平台,建筑机械,起重机和物料处理设备,提高特雷克斯的市场份额。


  三、继续努力在全球区域化经营和产品种类上实施多样化。


  在特雷克斯全球未来发展版图中,中国处于最重要的战略地位。特雷克斯将继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加强与中方伙伴的合作,进一步提高中国工程设备制造和服务的整体水平。特雷克斯集团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罗纳德·笛福(Ron DeFeo)称,他的目标是希望中国市场占公司总业务量的20%,把中国作为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特雷克斯计划在三年内将中国市场的业务增长至10亿美元。


  特雷克斯中国步伐


  早在22年前,特雷克斯集团就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成立了其在华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北方股份公司已经于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并且,作为世界著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特雷克斯集团近年开始系统地制定和实施其中国战略:


  2007年首次在华整合旗下Demag,Genie等业务;


  2008年在北京成立全球采购中心;同年与中国兵器共同在内蒙古建设亚洲最大矿用卡车生产基地;


  2008年开始在江苏常州建设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基地;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条件下,特雷克斯更逆势兼并了在港口设备领域卓越的制造商――意大利梵特仕集团,包括其在厦门的中国生产基地——厦门诺尔港口设备公司并入其中国业务;


  2010年初与长江起重机合作伙伴一起开始全面扩大和提升产品及制造能力。基于对中国市场的强烈信心和在华投资的经验,并配合公司全球生产基地的调整,特雷克斯集团以厦门和常州为基础进一步整合天津和三河的生产。


  2010年5月份与南方路机公司成立合资企业以及8月份和山东拓能集团合作。


  2011年3月,特雷克斯拓能(山东)重机制造有限公司和特雷克斯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分别举行了新工厂揭牌仪式和开业典礼。特雷克斯生产规模更大,技术条件更优,配套能力更强的中国生产布局已清晰可见。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成为特雷克斯全球战略体系中的核心环节之一。


  【特雷克斯简介】


  特雷克斯是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标准普尔成分股公司,世界500强企业。股票代号TEX。特雷克斯集团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是罗纳德?笛福(Ron DeFeo)。


  作为全球产品种类最丰富的工程设备制造企业,特雷克斯长期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为建筑、基础设施、挖掘、采矿、货运、精炼以及公用事业等行业提供多元化的设备和专门可靠的客户解决方案。目前,特雷克斯能生产包括建筑机械、起重机、高空作业平台、物料处理与矿用设备、筑路设备及公共工程设备在内的770多种产品,全世界最大的移动式起重机由特雷克斯制造。经过8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三十年来的传统与新兴市场的成功开拓,特雷克斯已经成为一家全球化的跨国企业。


0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