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仁:约翰迪尔结缘中国的见证者

2013-10-09 | 发布者:李芳芳 | 来自工程机械在线

6月22日,我们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拜访了这位历经改革开放农机化沧桑巨变的刘兴仁老人。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与约翰迪尔的不解之缘,探寻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农机设备漂洋过海“中西合璧”齐安装


  1978年四月初,第一批设备通过海运到达大连港,然后通过火车发送到集贤县的福利屯火车站,这个地方到二队还有100多公里。由于有从苏联和东欧进口设备物流的经验,第一批拖拉机和播种机很顺利的就运到了,这批设备先运到友谊农场的大修场进行装配。“设备一运到后大家伙就开始忙碌起来啦!”刘兴仁难掩兴奋地告诉记者,当时他们二队的20多人全副武装上阵,再加上美国迪尔公司派来的三名技术人员,大家一起为组装调试设备忙活了七八天,有人负责准备好设备安装时所需的工具,有人负责拟定安装流程,有人对安装设备的承重地面、墙壁等进行实地测量,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仅用一周时间首批设备就安装完毕。“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中西合璧,中美两国农机人共同劳动的结晶。”


  设备安装好后,停放又成了问题,由于原有机库太小,约翰迪尔的设备进不去,二队就只能把两个晒场中的一个拿出来做停放场。为了保证安全,还安排了2名职工24小时值班看守。


  第一批设备投入使用后,第二批设备同年7月也运到了,这一批主要是联合收割机,设备到后正好赶上麦收,派上了大用场。


  农机利器显神威机械化水平“撼人心”


  有了这批美国约翰迪尔公司的“精良装备”,五分场二队便开始大展拳脚。1978年,二队的20名职工就耕种了2万亩耕地,当年创造了人均生产粮食20万斤的全国之最,创造了我国农业史上最高的劳动生产率,迅速成为中国五千年农业史上的“神话”。“头一年的使用效果相当明显,当时其他农机作业速度都比较低,一般是时速两公里,而约翰迪尔设备的作业时速可达9公里,是其他产品的四倍多;同时由于作业速度快,在翻地作业时,可以将土垡直接扣过来靠重力破碎,减少了耙地次数,节省了时间和油料。”谈到这里,刘兴仁异常激动。


  “有了约翰迪尔的尖端武器,种2万亩地就很轻松了,但又吃不饱!”据刘兴仁介绍,后来农场又给二队增加了五千亩地,第一年是2万亩地,第二年就变成了2.5万亩,“按当时约翰迪尔设备的正常配置来说,干3万亩地都没问题!”


  约翰迪尔农机设备的引进,给当时的农场带来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积极影响,据刘兴仁介绍,它解放了农机人的思想,在过去农民经常把靠人工劳动的所谓“精耕细作”当作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手段,什么“铲趟遍数越多越好”、大造“海棉田”等等。直到约翰迪尔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粮食产量,改变了农民的思想,开阔了眼界。

 

刘兴仁接待原中央副主席李德生视察农垦设备约翰迪尔专家现场指导设备安装黑龙江农垦赴美考察组与约翰迪尔专家会谈

刘兴仁接待原中央副主席李德生视察农垦设备约翰迪尔专家现场指导设备安装黑龙江农垦赴美考察组与约翰迪尔专家会谈

工程机械在线 CMO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1 Construction Machinery Online. All Rights Reserved